中華民族歷盡滄桑而薪火相傳,多少次深陷危亡災難之時,總有仁人志士挽狂瀾于既倒,使古老民族再獲新生。正如魯迅所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敝袊嗣窨谷諔馉庺呤澜绶捶ㄎ魉箲馉巹倮?0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電視劇《陣地》,講述郭沫若、夏衍、田漢等一大批愛國進步文化人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筆為槍堅守文化抗戰陣地,喚起民眾救亡圖存意識,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故事。

圖為電視劇《陣地》海報。
面對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作品將文化戰線的各種力量通過緊張情節、多重線索有條不紊地呈現出來。單說當時在桂林生活、戰斗過的知識分子就是一股愛國洪流,除郭沫若、夏衍外,還有艾青、王魯彥、陶行知、巴金、沈鈞儒、歐陽予倩、豐子愷、洪深、徐悲鴻、焦菊隱、舒繡文等一大批知識分子,他們既是文人,又是志士,要表現出他們的志同道合卻又個性迥異,殊為不易。劇中生動刻畫了焦菊隱與歐陽予倩堅持不同戲劇觀的執拗,王魯彥反“盜版”的魯莽,徐悲鴻和豐子愷面對舞臺美術創新的豁達……他們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而這,恰體現了《陣地》既能深入人物心靈進行藝術敘事,又能真誠向歷史最深處注目,最終表達出真摯而持久的愛國情感。
作品并非紀錄片式地呈現文人志士的戰斗生活,而是遵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藝術原則,不僅“集首有交代,集中升高潮,集末留懸念”,還運用了“不必是曾有的實事,但必須是會有的實情”這一創作手法。劇中,臧克家協助機槍手裝填子彈、在戰壕中悲憤創作,學生兵韓大勇帶領28名敢死隊員攻克堡壘中彈犧牲,英雄的身軀與血染的《共產黨宣言》讓人動容……這些符合人物思維、行為和情感邏輯的精彩藝術想象,體現了創作者貼近中華美學精神,貼近當代觀眾鑒賞習慣,以新穎手法完成宏大敘事的努力。
《陣地》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文化的力量和統一戰線的力量。劇中《救亡日報》的復刊、雜文刊物《野草》的創辦、話劇《屈原》的成功上演等,都生動反映出打敗侵略者不僅要靠“手里拿槍的軍隊”,還要依靠“文化的軍隊”。這樣的道理,足以昭示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當下,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中,也要牢牢堅守文化陣地,吹響號角,樹立信仰,堅定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边@一重要論斷是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總結,更為我們在民族復興之路上建設文化陣地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引著文藝工作者捧出更多《陣地》這樣的新收獲。
(作者分別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西北師范大學副校長、教授)